打通养老服务制度建设堵点的嘉兴实践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法治建设、政策统筹、社会参与、智慧支撑等方面的难点堵点亟待打通。针对这些问题,浙江省嘉兴市通过出台系列政策法规、持续创新体制机制,破除难点堵点,为本地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是探索地方养老服务专项立法,解决法治支撑不够问题。嘉兴市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填补了居家养老服务专项立法的空白。《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明确要求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综合评估老年人能力,重点保障经济困难、失能、高龄及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服务需求。同时,强调编制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规范,建立项目绩效评估与分级应急管理机制,对违法行为设定相应法律责任,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二是构建国企民企互动机制,破解服务供给能力不足问题。当前,我国在养老服务供给过程中仍面临着政府基础性、社会化和市场化养老等多类型、多业态服务融合发展不够的困境。嘉兴市创新养老服务合作模式,推动形成国企与民企协同供给养老服务的良好格局。例如,嘉善县实施公办养老机构国企化改革,将县老年公寓转为善和养老服务管理有限公司下属企业实行统管,推动养老机构连锁化、品牌化、标准化运营,逐步辐射(村)社区及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同时,嘉善县采用委托管理、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入保利集团等央企及优质民企参与4家公办养老机构运营,形成公办国营、公建民营、民办养老机构5:3:2的科学布局。 三是推进城乡养老一体化改革,化解服务供给不均难点。城乡发展不均、资源分布失衡、供需结构错位是制约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嘉兴市打破公办养老机构护理员仅为机构内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局限,引导养老服务企业将优质护理服务延伸至农村。积极探索养老机构食堂向周边村(社区)居家老年人开放的新模式,实现了机构营收和养老服务品质的双提升。 四是加强医养机构融合建设,打通医养服务结合堵点。当前,一些地方的医养结合工作仍存在“结而不合”的堵点。嘉兴市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融合建设,打造医养康养融合体。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可以享受到来自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全面服务,包括健康评估,定期坐诊看病、配药等,实现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零距离”对接。同时,通过签订医养合作协议、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设立巡回医疗点、配置流动服务车以及开设家庭病床等多种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医养服务。 五是创新部门互认共享机制,消除失能人员能力评估障碍。嘉兴市强化部门协同配合,科学评估失能人员的能力等级。例如,海宁市成立“浙里康养”专班,统筹民政、卫生健康等部门,建立服务项目“镇街申办、市局考评、复盘完善、全市推广”的试点“赛马”机制,打通部门沟通协调壁垒。积极推动失能人员能力等级“最多评一次”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一个口子申请、一支专业队伍评估、结果跨部门互认、分类享受服务”的失能人员能力等级评估机制,实现评估结果互认共享。 六是深化养老服务数字化改革,突破服务精准供给瓶颈。在大数据时代,智慧养老已成必然趋势,但我国养老服务工作的智慧支撑仍略显单薄。嘉兴市深化养老服务数字化改革,切实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性和精准性。依托智慧应用平台,发挥为老年人精准画像、居家智能守护、服务智慧监管、机构分析预警等功能,让优质养老服务触手可及。同时,依托“颐养智享”应用,建立养老服务资源“一张图”,实时掌握养老机构布局、床位供需、老年人入住和服务需求等情况,为科学规划养老机构、布局养老床位、优化服务项目等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