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秀洲区探索“红橙绿青”四色工作法 绘就社会组织赋能基层治理新画卷

发布日期:2024-07-05 10:4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民政局

近年来,嘉兴市秀洲区瞄准当前基层治理中存在的政府管理不到底、公共服务不到边、群众参与不积极等难点问题,发挥社会组织公益属性和扎根基层特点,创新“红橙绿青”四色工作法,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在创新和传承新时代“枫桥经验”中的作用。全区已登记注册社会组织408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2043家,拥有全国先进社会组织1家、全国百强社工机构2家、浙江省品牌社会组织2家、浙江省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2家。

一、“头雁”带“群雁”,发挥“红社先锋”引航作用

把党的工作融入社会组织运行和发展全过程,针对社会组织业务领域多、组织形态多的实际,实施“双抓双强”党建管理体制,区级层面成立区委副书记为主任,组织部长和分管副区长双副主任的区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在区民政局建立社会组织综合党委,结合社会组织登记管理职能做好面上统筹工作。制定全省首个《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引》,指导推进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等四大类和学术性社团、专业性社团等17小类社会组织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现社会组织党校镇(街道)全覆盖,并选派250名党建指导员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书记“头雁”作用,形成以“全国十大社工人物”董媛媛等国家级社工人才为代表的社会组织人才库,全区社工获省级以上荣誉26人。

二、“前浪”推“后浪”,实施“橙益管家”育社计划

着重发挥社会组织行业特点和自身优势,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通过“以社管社”助成长,以区社会组织促进会为平台,整合区、镇(街道)各类资源,协助解决社会组织发展资金、技术、人才、场所等各项问题110多个。通过“以社育社”蓄力量,依托孝慈、芯悦等118家枢纽型社会组织,通过结对共建、项目帮带等方式,开展社会组织“牵手成长计划”,孵化注册和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2000多个。联动嘉兴大学、南湖学院等多家高校,建立高校实践基地,为社会组织储备社工专业人才资源,全区持证社工达3190人。通过“以社链社”增活力,以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为载体,开展社会服务项目双选会、政社服务资源交流会等活动,以供需匹配、自主选择等方式,为社会组织有序运转提供全方位服务。区、镇两级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资金用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

三、“有限”造“无限”,放大“绿水引善”聚力效应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资金、资源、服务上的链接作用,2014年8月成立全省首个新塍镇社区发展基金会,目前全区已基本实现社区发展基金会镇街全覆盖,通过社会捐赠、财政资金支持、资源链接等方式,筹集社区发展基金3000多万元,资助50多家公益组织200多个公益项目落地基层。优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功能,由各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牵头,发动辖区内社会组织积极链接辖区商家、企业、医疗等资源,在社区开辟爱心理发、爱心配送、爱心医疗等服务驿站158个。提升区、镇(街道)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服务功能,以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研发、实践、培训、推广为主要内容,整合社会组织服务、社工专业服务、志愿服务、睦邻互助等功能,吸引社会服务力量和资源在秀洲集聚,先后创新了“六微协同”“五融五创”“五位一体社区协商”“社区微动力”“社区志愿服务社会化激励”等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模式。

四、“五社联动”促“全域联动”,融入“青亲家园”协同共治

围绕社会组织服务群众“零距离”目标,引导群众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治理者”和“受益者”。打通“民情我懂”最先一公里,创建社区议事角、社工之家、恳谈茶吧等“群众家门口”的协商共治空间,通过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民主恳谈、沟通协调、决策听证等,高效率解决邻里纠纷、公共卫生、社区秩序等15类疑难问题。打通“民呼我动”中间一公里,对收集到的民情民意梳理形成民生需求、民生建议、民生问题三张“民情清单”,由社会组织挖掘群众中的党员、退役军人、行业能手,打造了“金扳手服务队”“郝老师宣讲团”“娘舅曹阿叔”等服务团队,去年以来,已帮助解决群众身边烦心事200余件。打通“民需我助”最后一公里,以“五社联动”推进全域资源联动,调动社区、社会组织、企业、乡贤、慈善等资源,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设爱心食堂、社区助残、康养融合等驻点服务样板,打造了新塍镇“吾邻门”“塍益580”、王店镇“店当家”、洪合镇“洪管家”等服务品牌,实施扶老“敲门行动”、助困“送碳行动”、助学“圆梦行动”等公益服务项目400多个,年服务人数达17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