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紧贴群众需求 让救助服务更有温度
近年来,嘉兴市紧扣项目建设、紧贴需求目标、紧盯监督管理、紧随社会发展,推动形成适应特殊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救助方式,让社会救助服务更加丰富、更有温度。
紧扣项目建设,实现一体化综合服务。嘉兴市充分发挥助联体的中心枢纽功能,持续开展多样化救助项目。一是提供普适性物质救助。整合12个市级部门资源,开展55项具体行动,以多种方式提升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今年上半年,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2亿元,减少刚性支出约1.8亿元。对农村困难户设立“飞地抱团+”项目14个、“共富体+”项目43个,对城镇困难户推出“爱心虚拟岗”项目,实现城乡困难群众同步增收,平均每人每月增收200多元。二是提供差异化服务救助。推进县级助联体规范化运营,有针对性地为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有一定劳动能力者提供访视照料、惠老助餐、健康护理、心理慰藉、康复训练、能力提升等帮扶项目212个。例如,嘉善县开展“隐翼天使”残障融合就业行动,联合电商企业,为困难残疾人提供客服、仓储等工作岗位,计划实现就业500人。
紧贴需求目标,构建动态化评估机制。嘉兴市全面查找显性、隐性、流动等各类需求,动态监测低收入人口救助服务需求变化。一是试点先行。依托“困难群众精准画像”省级试点,平湖市综合评估困难群众的困难类型、困难程度、救助需求,创新建立“五型三色”分层分类模型,分别形成兜底型、急难型、支出型、关爱型和发展型五种类型,自动生成帮扶建议;贯通共同富裕扩中提低指标,把救助对象划分为红、黄、绿三色,分别代表重点对象、一般对象和提低对象,量化发展潜力。二是多方联动。在原有在册低保、低保边缘家庭、特困等监测对象基础上,通过与公安、人社、住建、医保等部门单位进行数据共享,新增近期退出民政救助、新申请救助未通过、临时救助、主动发现、其他专项救助共5类有潜在风险的易返贫致贫对象,共同组成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基础数据库。
紧盯监督管理,发挥最大化资源效益。针对政府购买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嘉兴市建立全流程监督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质效。一是聚焦事前审查管理。对服务项目进行前期调研论证,综合研判项目立项必要性、投入经济性、绩效目标合理性、实施方案可行性,审查承接主体资质,把好前端关口。二是聚焦事中跟踪监控。严格按照成本定额控制服务成本,加强项目验收管理,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弄虚作假、冒领财政资金以及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承接主体,列入购买服务黑名单。三是聚焦事后综合监督。履行政府部门监管职责,加强对服务项目的监督、审计,确保资金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健全信息公开机制。按规定除涉密事项外,及时公开购买服务项目相关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回应社会关切。
紧随社会发展,拓展广泛化救助群体。结合区域内人口流动特点,嘉兴市选取海宁市作为试点,探索研究社会救助向非本地户籍人员拓展,引导社会力量实施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实现非本地户籍符合条件的对象“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一是打破户籍壁垒。探索推进将符合条件的非本地户籍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将申请前连续6个月在试点地区内缴纳社保且累计满3年以上,因重大疾病或遭遇突发事件导致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家庭财产符合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含支出型)认定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救助标准参照现行低保标准。二是优化临时救助政策。逐步取消户籍地申请限制,探索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三是重塑办理流程。总结现有省内异地申请和省外协查的做法,探索建立居住地受理查验—户籍地协助核查—居住地落实保障的工作机制,对申请社会救助的流动人口家庭进行跨省核对,确保救助对象精准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