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海盐:高素质社区人才队伍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日期:2023-08-21 16:0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民政局

近年来,海盐县围绕职业化、专业化、本土化的发展目标,坚持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待遇上关爱、生活上关怀,着力推进专职社区工作者“提质增能”工程,练好“基本功”,打好“组合拳”,打造了一支平均年龄为32.5岁,97.5%为大专以上学历、45.67%以上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社区人才队伍。

聚焦制度保障,建强基层治理“生力军”。重制度优化,绘就发展蓝图。不断健全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社区治理服务相衔接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将社区工作者纳入全县人才发展规划,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高品质推进幸福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社区工作者职责定位、管理考核、职业成长和工作保障,为高质量推进队伍建设明确路径。重人才选聘,注入源头活水。把好“选人关”,通过公开招聘、择优竞聘等形式,让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结构。2022年,县级层面公开发布招聘公告3批(共298人),其中第一批86人,第二批131人(实际招录125人),第三批47人(已发布公告),乡镇(街道)择优竞聘40人,设置面向高校毕业生专岗36人,一批文化程度高、年龄较轻、有开拓精神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重长效管理,规范队伍建设。全面推行“居民会客厅”建设,设立综合服务接待岗,按照“最多跑一次”要求,实行“一岗式受理、全科式服务”。按照“一专多能”“一岗多责”的人才培养要求,每年定期开展社区工作领军人才、社区新秀能力提升培训、指导服务“五个一”活动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考前辅导等专题培训。积极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学历提升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对从事社区工作并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的社区工作人员给予职称补贴。聚焦能力建设,打造为民服务“多面手”。硬件提升推动服务“零距离”。大力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全县共建成“居民会客厅”53个,综合服务体6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9家,“邻里中心”6家,社区特色社会工作室120家,搭建居民“家门口”的服务阵地,推进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分类培训深耕业务“能力田”。实行社区工作者分级分层分类培训,构建县、乡镇(街道)联动培训体系。县级层面,联合县委组织部制订2022年度海盐县村(社区)年轻干部“成长营”方案,对接省内高校教授,进行集中授课与分组调研。组织开展县级社区新秀演讲赛,通过亮实绩、展风采,将表现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纳入组织视野。举办2022年新招录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专题培训,开设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矛盾调处等多项课程。乡镇(街道)层面,组织开展廉政集体谈话,并就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具体工作内容、“一长一员”工作指导意见、网格连心应用平台等各类系统操作进行专项培训。数字应用赋能办事“高效率”。推动数字服务可感可及,打通基层治理平台,推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场景下沉,推动数字社会应用快速高效集成落地。如武原街道南门社区推出智慧医养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医养服务,实现医养融合发展。聚焦发展空间,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加强待遇保障,激发干事热情。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2022年,联合县委组织部开展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调研,完成基层队伍数量、薪酬体系摸底测算。持续贯彻落实《关于全面落实疫情防控一线村(社区)干部关心关爱措施的通知》等,为全县社区工作者送上抗疫“暖心包”。拓展职业空间,打通上升通道。健全职业发展体系,推出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专项周转事业编制,面向优秀专职社区工作者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等“高含金量”政策举措,有效打通社区工作者上升通道。截至目前,因表现优异直接提拔5人,公务员、事业编制定向招录11人。

讲好社区工作者故事,营造关爱氛围。广泛宣传先进社区工作者典型和感人事迹,努力营造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