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银行”的浙江猜想

发布日期:2021-11-05 11:4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粮食银行。

  这是一家没有柜台、没有自动取款机、也不办理其他金融业务的银行。它有的是摆满各种食物的货架,但它确实就叫银行。

  这家银行位于杭州市北山街道,是杭州第二家粮食银行。正对着王家弄菜市场,3间连续的铺面挂着绿色的招牌,上面写有“西湖粮食银行”字样。从各地募集而来的可能被浪费的食物在这里被打包、派送给北山街道困难家庭。

  86岁的老奶奶从货架上领了一袋鸡蛋面。60多岁的大伯随后进来,“拿走”了10包康师傅牛肉面。一位30多岁的男子,要了一瓶乌龙茶。温暖透过粮食银行的店门,扑面而来。

  粮食银行,是个“舶来品”。在国外,此类粮食银行属于“食物银行”的一种形态,早已家喻户晓。上海曾开出国内首家“食物银行”。如今,“食物银行”开始有了“浙江版”。杭州试水的“粮食银行”是一种,金华也有类似机构,取名“共享粮仓”。

  安全有效找到余量食物

  “西湖粮食银行”100多平方米的货架上,摆放着各种家庭所需的食物,既有米、面、粮、油等家庭必需品,也有饼干、饮料等零食。

  杭州第一家粮食银行诞生在去年10月。曾有志愿者做过餐馆、面包店、便利店的调查报告,目前食物存在惊人的浪费现象。75%以上的普通居民家庭存在不同程度仍可食用的食物浪费现象;便利店、中小型超市的鲜食类、零食类、饮品类等食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因临近保质期而提前下架的情况不少。

  为余量食物寻找“绿色出口”,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难题。美国每年大约有700亿磅可食用的食品被浪费,其中包含了60亿磅的新鲜产品。但是以减少饥饿为目标的公益组织“喂养美国”通过“食物银行”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也是杭州粮食银行设立的初衷——善待食物,找到合适的捐赠及分享方式。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食物从哪里来?

  西湖粮食银行成立之初,西湖区转塘街道经过严格比选后,转塘农贸市场、永辉超市、转塘街道食堂成为首批捐助单位。农夫山泉、盒马鲜生也与西湖粮食银行签订了公益合作协议。

  金华更多是寻求社会力量。市民或者企业把短时间内消耗不完、又在保质期内的食品送到“共享粮仓”,免费分享给有需要的市民。共享粮仓形式多样。它既是设在酒店等公共场所的一个爱心冰箱,也是面包店内一个货架,一些仍在保质期内的烘焙食品会被集中收纳。

  其次还必须保障食品的安全。西湖粮食银行运行后,实行全流程闭环式管理,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会对蔬果生鲜类食品进行“每日快检”。记者在现场看到,捐赠的粮食入库后,都会贴上一张“粮食码”,用手机扫一扫这张码,就可以看到这份粮食的相关信息:生产商、生产日期、捐赠人、入库日期、经手人等等,全程可溯源。

  每天傍晚,把剩余食品放进店里专门的共享冰箱,并标注好食用期限和注意事项,已经成为金华市山山家产品经理申赛赛的一项“工作”。“为确保食物的安全卫生,金华每个点均有志愿者专人接收和管理。”金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主任华刚介绍,食品的来源、信息、食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都要标识清楚,做到每份食物在送出去时,品质都能得到保证。

  杭州模式VS金华模式

  杭州市西湖区粮食银行和金华市共享粮仓的探索已经半年有余,记者走访下来发现,这是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两种不同路线选择。

  对很多捐助者来说,一个头疼的问题是不知道上哪儿去捐。“如果捐助者需要大费周章去完成这个事,那效果必然是大打折扣的。”一位业内人士称,对捐助者来说,越方便越好。

  在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和转塘街道各有一家粮食银行,“西湖粮食银行”的绿色招牌十分醒目,你可以清楚知道它们所在的位置,甚至可以打开高德地图一键导航直达目的地。

  但是在金华,想找到身边的共享粮仓,则需要费一番力气。对于许多普通市民而言,并不清楚离自己最近的共享粮仓在哪里。虽然共享粮仓的布点已经达到25个,有冰箱、货柜,推车……但要找到“它们”,仍需要一点小运气。

  但在发放时,金华则是“不问姓名,不问情况,只要需要就可以领走一份”,而去西湖粮食银行领取食物,现在还需要用“幸福币”兑换。“一袋大米55币,一瓶矿泉水5币……”幸福币是由当地民政部门定向发放的一种“虚拟货币”,也就是说,西湖粮食银行的食物目前只能是由登记在该区域内的低保群体获得。

  如果说杭州模式是平台型“食物银行”,那么金华模式则是共享型。相比较而言,金华模式体量小、资金投入少,是一种低成本的灵活运行模式。而杭州模式有规模有影响力,食品的种类和数量也比较稳定,平台背靠政府,由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给杭州市健康社区服务中心负责运营。

  转塘街道的西湖粮食银行设立时,场地是利用街道的一处闲置房屋,由街道出资进行了简单装修后,街道工作人员兼职管理。牵头负责这项工作的西湖区改革办主任沈瑜维认为,政府运营难免限于“条条框框”,所以当粮食银行有了一个雏形后,还是要交给专业的第三方去维护和运行。

  “需要专业社会组织来打理。”负责西湖粮食银行运营的杭州市健康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原雪怡介绍,在他们接手后,不仅打造统一的标识、统一的食物进出要求,而且专门设立了公益法律顾问,专业律师全程参与粮食银行的运行,及时研判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和舆情风险。

  探索更多“食物银行”模式

  有多位政策专家表示,浙江建设“食物银行”的时机已经到来。浙江经济基础好,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公益氛围浓厚,完全有基础像发达国家那样设立“食物银行”。

  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食物银行”,有些问题是摆在眼前的:缺人缺物、食品安全监管难题、成本投入、政府和第三方机构以及志愿者的角色分工等。

  上海绿洲食物银行,就是一个完全由第三方主导的“食物银行”,募集余粮后,再委托社区和慈善组织发放给有需要的人,工作人员由公益组织和街道社区的志愿者担任。

  浙江有没有这样的志愿服务氛围呢?记者在金华采访时,看到了由此衍生出的志愿行为。

  今年1月,饿了么外卖小哥加入金华共享粮仓爱心志愿者团队,公司征集志愿者为困难群众送爱心餐,需要每天坚持,没有酬劳。几个外卖骑手算了一下时间和距离,利用一天当中相对空闲的时间,主动接下了这份任务,饿了么外卖骑手夏争东已经义务送餐1个多月。

  如今,曾经是夏争东义乌送餐对象的盲人马师傅,自己也成为志愿者。他不仅常常自己到酒店来取餐,自己也成为一个“中转站”,将餐食分发给小区里的困难群众。

  一个事实是,这样的志愿服务不具备系统性。国外“食物银行”,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义工带着孩子到“食物银行”工作,一做就是一整天。国内境况则截然不同,项目人员要回答的三个常见问题是,“你给不给我报酬?给不给我报车费?给不给我包餐?”大多时候项目人员只能无奈地笑笑,再次普及“食物银行”的惜食理念。

  此外,募集食物与群众所需也有一定偏差。记者在西湖区粮食银行采访时,企业捐助的食品有些并不是老百姓日常所需。本着节约的理念,“食物银行”在寻找食物时,不能让捐赠再次沦为浪费。

  相关政策专家认为,要想让“食物银行”走得更远,就要凝聚三方合力,扩大社会力量参与的基础,强化企业、个人、社会组织激励。对贡献突出者可以给予荣誉评价等方式予以鼓励,也可以将群众捐赠视频和志愿者参与管理运营纳入志愿积分或者地方信用积分;在社会组织激励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支持,培育壮大一批社会组织,专业的事交由专业的人去做。

  西湖区已经迈出了这一步。西湖区将参与“食物银行”作为企业获评年度慈善大使的重要指标,激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个人激励方面,下一步,西湖区将探索群众志愿参与管理运营行为纳入志愿积分,并设立兑换机制,比如辖区内公共课程、健身场地的使用权等。

  有专家建议,浙江可以建立平台型“食物银行”为“干”,共享性“食物银行”为“枝”的实体平台网络。具体由所在地镇街落实平台型“食物银行”的场地,社区负责共享型“食物银行”的布点,待条件成熟或运营上轨道后,统一移交给专业社会组织管理运营,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保障。

  无论如何,杭州模式和金华模式已经在省内开始“破冰”。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希望能有更多的“食物银行”在全省“冒出来”,名字和形态可以各取所需,尤其是11个设区市的中心城区,如果能自发进行“食物银行”的探索,可以丰富杭州和金华之外更多的模式。

  食物零浪费,人人有其食。倘若浙江能够打造一张“食物银行”网络,这必将提升浙江的社会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