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分类救助 精准解决相对贫困 ——浙江创新建设“1+8+X”大救助体系实录(下)

发布日期:2020-08-27 15:0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报

社会报记者  周 亮

2015年,浙江省以高于全国绝对贫困线两倍的标准,消除家庭年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现象,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其中,社会救助有力发挥了兜底性、基础性保障作用。

如今,瞄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浙里救”大救助信息系统为数字平台的浙江社会救助体系,正朝着分层分类的梯度救助加速演进,一个精准解决相对贫困的社会救助长效机制正在浙江落地。

分层次施救

“两线合一”提高精准救助帮扶水平

浙江省的“两线合一”是指低收入农户认定标准线与低保边缘户认定标准线的合一。

过去,低收入农户由农业农村(扶贫)部门认定,低保边缘户由民政部门认定。但是,由于收入财产认定标准、动态管理和核对方式不同,致使原本密切关联的两件事自成体系。一些低收入农户无法享受低保边缘户的救助政策,一些低保边缘户又无法享受低收入农户的扶贫政策,好政策打了大折扣。

问题是前进的动力。2015年以来,浙江民政和农业农村(扶贫)部门坚持统筹联动,先后下发了关于低收入农户认定、社会救助与扶贫政策衔接的多个文件。2020年3月,省农业农村厅(扶贫办)、省民政厅联合下发《关于做好低收入农户与低保边缘户认定标准“两线合一”工作的通知》,明确低收入农户由农村低保户、低保边缘户、特困人员构成,可以同时享受救助政策和扶贫政策。救助对象由民政部门认定、核对,扶贫等部门协助调查、共享数据。

据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曹渊介绍,真正实现“两线合一”的重大突破,是从做强“浙里救”开始的。“有了‘浙里救’,困难群众的基础数据准确翔实,动态管理的决策分析科学客观。所以省委省政府最终决定,救助对象由民政统一认定、经济状况由民政统一核对、救助需求由民政统一发布。”

“‘两线合一’是我省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实现了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精准救助帮扶水平的双重效果,对做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意义重大。”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方仁表说。

据悉,省民政厅已将农业农村厅(扶贫办)2019年底在册的88.65万低收入农户数据,与截至今年2月的在册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和特困人员数据进行了比对。“经过‘浙里救’全省通核,我们清退了低收入农户中不符合社会救助范围的6.96万人,另有2.67万人被系统预警‘可能存在困难’。”曹渊介绍,对这部分对象,各地民政部门将对接农业农村(扶贫)部门,共同做好申请和审批工作,实现“应保尽保、动态调整”。

分类别关爱

啥难处都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办

在“两线合一”政策护航、数字赋能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浙江省建立了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制度,以组团结对、购买服务、邻里互助等方式对困难群众予以帮扶,实现困难群众的需求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办。

各地在落实探访关爱制度过程中,探索形成了很多既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又符合困难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宝贵经验。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竞舟社区在区民政局指导下,建立的“辖区民警+社区医生+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社工”组团探访关爱机制,就颇具代表性。

竞舟社区党委书记田荣萍告诉记者,他们将困难群众分为高风险对象、重点对象和一般对象,分别确定不同探访频次。“每次探访后,我们把采集到的需求录入‘浙里救’,充实到困难群众的‘一人一档’。”田荣萍介绍,对于这些需求,政策能解决的,系统转办、部门接力;解决不了的个性问题,通过“浙里救”公布求助信息,由社会力量领办。

社区居民陶力患有椎管肿瘤,去年病情加重后,寸步难行。低保、残疾加独居,使他成为社区的重点探访对象。“社区工作人员每周都来看我一次,平时也经常给我打电话、发微信,问我需要什么。”陶力告诉记者,对他来说最难的是做饭,“我在灶台前放了一个凳子,但每次把自己从轮椅上移到凳子上都很费劲。”

吃饭难的不只是陶力,这一问题还普遍存在于高龄独居老人身上。西湖区民政局整理汇总了“浙里救”的探访关爱需求数据,并与餐饮协会、爱心企业等达成合作,开始试点为困难群众和高龄老人提供免费餐食。陶力吃饭难的问题因此得到了有效解决。

“如今,送餐成了我们开展探访关爱的新抓手、敲门砖。”田荣萍说。

分工式参与

对特殊群体精准汇聚爱的合力

丽水市缙云县东渡镇雅宅村的李军(化名)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在他4岁那年,父亲外出务工,至今未归。5岁时,母亲改嫁,从此杳无音信。李军从小和奶奶相依为命,这一老一小住在20平方米的房子里,卧室是厨房也是餐厅。

“特别想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书桌。”这是2018年刚升入初中时,李军最大的愿望。让他没想到的是,梦想成真的日子很快就来了。

2018年,在浙江省民政厅和省妇联的指导下,省福彩中心、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公益共同启动“福彩暖万家·焕新乐园”项目,通过“浙里救”精准识别特殊群体,为1000名6至16岁的困境儿童装修改造房间,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由社工和志愿者对这些儿童开展长达1年的关爱陪伴,逐步建立完善孩子及其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带领孩子走出精神困境。

截至目前,项目带动了省内外近300家社会组织、11万人次社工和志愿者、超过108万户淘宝爱心商家参与其中。

李军的新房间就是一个“集大成之作”: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了水电线路等基础设施改造,吊顶、地面、墙面等家庭环境装饰,以及床、书桌、衣柜等家具,甚至把屋顶漏水问题也一并解决;

——志愿者帮助安装摆放家具,还给家里做了“开荒保洁”;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带着满满的暖意送到家中;

——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则对李军启动了成长陪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阳光的心态。

从泥墙泥地到新瓦新窗、从昏暗破旧到干净明亮,焕新的不仅是家容家貌,更是孩子们的精神面貌。

“改善居住环境只是一个开始,重点是通过项目引导孩子成长、带动家庭改变,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方仁表说,浙江将不断探索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模式,将党的组织力、社会的动员力与困难群众的需求相对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各类困难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