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编好“三张网”,篦实“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
桐乡市现有户籍人口70.76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18.6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6.38%,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25747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3.79%。近年来,桐乡乌镇“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全国老龄办评选为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省标准化战略重大试点项目《桐乡市“互联网+”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发布,局长朱学龙在全省民政法治工作暨标准化知识培训班作《标准引领服务 创新驱动发展》主题演讲,10多篇信息在《中国民政》《浙江民政》等杂志媒体发表,桐乡养老服务发展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基础。全市建成镇(街道)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家,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11家实现城乡全覆盖,以“一刻钟”服务范围,提供生活服务、康复护理、日间托养、家庭支持、心理慰藉、辅具租赁等六大类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就地、就近养老的愿望和需求,切实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完善顶层设计,织密“制度网”
(一)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提升统筹协调能力。起草制定桐乡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服务内容、康养体系、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等关键性、重点性规划,统领居养服务各项顶层设计。出台《全面提升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等10多个政策文件,落细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助餐服务、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等各项措施,将抓手延伸到落实层面。建立完善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筹协调,形成一个充分协调的工作机制,强化养老事业执行效率,切实解决养老服务工作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
(二)借力“互联网+”技术,撑实居养服务能力。发挥“互联网大会”优势,推广完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由乌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这个“点”,逐步扩展到乌镇镇全域这个“面”,再由“桐乡市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建立扩展到全市。结合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起“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的适应老龄化发展趋势的“互联网+养老服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11个镇(街道)均已建立“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标准示范站点,基本实现功能全覆盖,211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10多家居养服务组织全部纳入服务平台。
二、健全三级网络,织通“平台网”
(一)完善市级协调机制,健全服务“指挥大脑”。借机构改革契机,完善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职责,统筹养老服务指导工作,承担社会养老服务指导和业务培训、养老服务质量评估和检查等工作。投资1490万元,新建建筑面积约3044平方米的市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依托“智慧养老”提升行动,作为全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枢纽和指挥平台,发挥统筹、协调、服务指导、培训、展示和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作用。全省首创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运营第三方评估机制,现已实施评估3年,累计评估1800余家次,社会评价效益良好。
(二)完善镇级功能内容,增强服务“行动能力”。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三年提升行动”,建设兼具日间照料与全托服务功能的镇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拓展服务功能,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托养服务、家庭支持、辅具租赁等6大专业服务项目。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改造符合条件的,按项目总奖金的50%给予经费补助,投入运营后3年内,给予每年18万元运营补助。目前,全市已建成镇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家,全部委托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实施社会化运营,拓展服务内容和形式,提升服务能力,切实提高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
(三)完善社区惠老形式,提升服务“内在品质”。稳步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运营,通过招标、委托及合同等方式引进养老服务专业组织,统筹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提升养老服务广度和深度。同时,引进金色年华、福如海、嘉科等养老服务机构与本地椿熙堂、双美、合心等机构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提升养老服务专业性。全市基本建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建成村(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211家,95%以上实行社会化运营。
三、实施五大行动,织细“服务网”
(一)实施“助餐送餐”提升行动,破解“吃”的难点。启动“惠老助餐服务”项目,助餐服务纳入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服务项目,通过开办老年食堂、建设中心食堂、依托养老机构送餐、委托社会餐饮企业配餐、邻里助餐等形式解决老年人就餐需求。现有提供助餐服务照料中心184家、养老机构5家,助餐企业17家,全年服务1200多人。市镇两级财政对辖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低保家庭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给予每人每餐6元的特惠对象补助(其中4元为餐费补助,2元为配送补助),村(社区)根据实际给予补助。如崇福镇向社会筹资10万元用于专门助餐服务,河山镇石栏桥村“长者食堂”给予每人每餐3元的补助。
(二)实施“医养结合”提升行动,缓解“医”的难题。统筹规划镇(街道)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选址与医疗、文体等资源整合,实行“选址—建设——验收”“三踏看二通报”机制,切实提升建设进度和质量。支持通过内设医务室、护理站,签约派驻、定期坐诊、预约绿色通道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全市211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与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签约,实现医养结合全覆盖。50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与嘉兴市康慈医院、市一院、市中医医院等20多家医疗机构和单位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医养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活动。
(三)实施护理服务“阳光行动”,破解“护理”痛点。2020年起,出台《桐乡市中(轻)度失能居家老人上门护理服务“阳光行动”实施方案》,市民政局联合市慈善总会为长护险保障范围外失能老人提供23项菜单式护理服务。一是为中度失能老人提供免费上门护理服务。享受人数超过1000名,每人每月不少于1次居家护理服务。二是对轻度失能老人实施个性化护理服务。依托照料中心、社会服务机构针对全市百岁老人、离休干部和镇(街道)部分轻度失能老人,以志愿服务为主,实施个性化护理服务。
(四)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缓解居住困难。以“保基本民生”理念为指引,出台《桐乡市生活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施方案》。全市从3200多户低保、低收入家庭中筛选确定76户为实施对象,平均每户家庭适老化改造支出标准不少于6000元。委托宏爱、易租康等2家适老化改造服务单位负责项目实施,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助器具适配”五个方面功能,细化改造内容,提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质。
(五)实施“护理补短”提升行动,缓解“照护”压力。认定桐乡市卫生学校、桐乡市安和居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桐乡市乌镇椿熙堂照护之家养护院等3家机构为市县两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建立制度、完善课程、规范教学,积极推动护理人才培训工作。2020年共计培训学员1598人。推动桐乡市卫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开展招生与教育工作。落实《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组织养老护理技能大赛,桐乡代表团在嘉兴市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个人一等奖、二等奖各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