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竞跑者》刊发海宁市激活低收入家庭资源性资产助推精准扶贫做法
近日,省委改革办《竞跑者》扶贫帮困如何“最多跑一次”?中刊登了海宁市激活低收入家庭资源性资产助推精准扶贫的做法。
海宁以改革激活城乡低收入家庭资源性资产入手,采取农村“三权+”或城乡公寓房资产抵押贷款方式,再将资金统筹注入到国资公司和乡村振兴“飞地抱团”等稳定收益项目,实现低收入家庭每年可获取入资资金10%的稳定收益。
一是激活沉睡资产。 借力产权改革,创新推出农村“三权+”抵(质)押贷款试点工作,解决低收入家庭参与扶贫增收项目所需资金来源。
推行市场运作,项目面向持《低保证》《低保边缘证》的城乡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根据不同的对象类别向银行申请项目面向持《低保证》《低保边缘证》的城乡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根据不同的对象类别向银行申请6-25万元的贷款,用于国资公司和乡村振兴“飞地抱团”等稳定收益项目投资,每年获取贷款资金10%的固定收益。项目收益作为政府特殊照顾收入,不计入低收入家庭社会救助政策相关的核定收入范围。强化风险保障。依托“两富同行”温暖工程,以慈善募捐为主,辅以党员帮、企业扶等共同组成帮扶资金,资金委托市慈善总会管理,市财政局负责监管,专项用于低收入家庭扶贫增收贷款的利息补助和风险保障等,确保项目风险可控、收益稳定。贷款利息按照低收入家庭承担10%,市、镇(街道)财政和慈善资金各承担30%。扣除利息后,每户家庭每年可稳定增收5400元至22500元。
二是优化办理流程。低收入家庭资产性增收项目申请,共有征求意见、调查核实、部门联审、公开公示、审定备案、贷款办理、入资项目、收益发放等八个环节。海宁市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主动上门服务、优化审核流程,实现低收入家庭项目申请不出村。
三是提供全程帮扶。 加强政策宣传,召开低收入家庭扶贫增收项目实施动员会,对外公布增收项目咨询电话,并专门印制政策汇编和宣传折页。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平台营造浓厚氛围,开设《增收帮扶行动专栏》,对项目政策、实施过程关键环节进行跟踪式报道宣传。 开展结对服务,全市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式对接,通过和低收入家庭面对面交流,用方言将抵押贷款、投资收益、利息分担等政策要点送上门,鼓励和引导低收入家庭自愿、主动参与项目。 施行动态管理,依托“一键核对”和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落实项目精细化管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于新列入信息库名单并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于每年11月底按照规定程序加入项目;对于当年退出低保、低保边缘家庭的,可继续享受一年的收益,给予低收入家庭足够充分的“渐退期”。(海宁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