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区民政局“三网三转”兜起百姓幸福生活

发布日期:2024-02-01 09:4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民政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精神,探索构建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南湖区紧紧围绕“救助与慈善融合发展”改革主线,依托制度网、保障网、服务网“三网”建设,探索社会救助由兜底救助向多样化保障、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救助、由单一物质类救助向“物质+服务”类救助“三转变”,从而形成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协调配合、资源统筹、优势互补、力量融合的新格局,合力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织密前瞻性“制度网”。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南湖区构建新型慈善体系助力共同富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南湖区全面构建社会“大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在社会救助中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组织作用”“发展以扶弱济困等为目的的慈善信托”“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开展助困”等具体措施,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完善服务体系。实施“救助+慈善+社工”发展战略,建立南湖区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发挥其协同联动、资源链接的作用,打造集救助帮扶力量汇聚、资源统筹、队伍培育、场景体验、窗口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实体化运营平台。目前,全区11个镇街道成立社会救助服务中心,123个村(社区)成立慈善社工室,积极构建救助与慈善联动发展、多维互融的服务格局。优化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物质救助+精神服务+按需施策”的特色救助服务内容,以链接政策+节日慰问的方式进行物质救助,以入户巡访+服务热线等方式满足困难群众精神慰藉需求,同时针对有劳动能力但失业的家庭、失独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需求,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社会融入、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等专业服务。

拓展全方位“保障网”。扩大对象“补氧输血”。拓宽救助对象范围,制定《南湖区建立“慈善+救助”有效机制拓宽常住人口救助保障渠道的实施方案(试行)》,将在南湖区长期居住的浙江省非户籍持证困难对象纳入救助范围,提供助医、助学、助困、助幼、助老、助急“六助”帮扶,现已有登记异地困难对象6人,开展困难情况入户调查3人。外省低保人员汤某生活困难,夏季来临出租屋酷热难耐,街道通过排查掌握情况后,为其申请3000元“真心助力”慈善救助资金,添置了一台空调,确保其安全度夏。壮大队伍“舒筋活血”。弘扬助人自助理念,创新开展全区相对贫困家庭“益起助”救助工作,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为有劳动能力的困难人员设立“益起来”幸福岗位,重点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上、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列入预警范畴,通过赋能提升、走访排摸,提高困难对象主动发现和帮扶能力。目前已建立2支镇(街道)服务队伍,拥有社会救助服务16人,开展入户排查170余户次。创新方式“激活造血”。积极创新救助帮扶方式,聚焦未纳入政府困难保障对象且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第三圈层”家庭,引入市场化运作的现代金融保险服务,通过“共富保”民生普惠救助责任保险,为特殊困难人群因灾致贫、因病返贫提供多方位的帮扶援助,有效提升相对贫困家庭的风险抵御能力。投保当月3户受灾困难家庭就收到保险公司理赔资金11000元。

提升多元化“服务网”。实施红色力量赋善计划。深化“党建+救助”服务机制,发挥镇(街道)社会救助助理员、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网格党员社会救助协办员的作用,广泛链接协同辖区各慈善组织、志愿队伍、社会力量,逐户制定并推行个性化帮扶计划,建立完善“民意快处”工作机制和“网格三人行”对接方式,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实现“政府救助+慈善救助”网络的全覆盖。目前全区有助理员11人,协理员118人,协办员891人。实施慈善资源链接计划。以南湖区96345公益资源服务基地为平台,创新“资源+服务”多样化社会救助模式,细化社会救助类别和资助标准,针对生活、就业、教育、助医、助残、精神关爱、社会融入等多个维度,争取并实施公益慈善创投项目28个,打造了“生活帮一点”“爱心虚拟岗”等品牌项目,以此达到服务的最优化,提高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同时探索发展多元化慈善产业,深入推进“飞地抱团”低收入农户增收计划,持续深化慈善超市、慈善基地等机制,如余新镇志明家庭农场带动周边低收入农户共同致富,承包“共富田”,设立慈善“共富金”,积极开展助农助困公益行动。实施公益互助提能计划。大力培育引导社区互助式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体,以“义工协会”“互助工作室”等为载体,开展各类互助式服务活动,真正实现“朋辈互助”“助人自助”。如解放街道凌塘社区的“共富工坊”,面向社区内低保、残疾、失独等58位困难妇女,以解决她们的心理、情感问题为抓手,组织开展小组活动,让他们从中找到归属,学会舒缓情绪,增强改变困境的能力。丽华中医诊所在盲人朱丽华的带领下累计带动80多名残疾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