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识别”技术帮助滞留人员圆回家梦
“人像识别”技术帮助滞留人员圆回家梦
9日上午,当家人在市救助管理站见到失踪20年的王武时,忍不住留下了激动的眼泪,纷纷感谢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感谢“人像识别”技术,帮助找回了家人,圆了20年回家梦。
今年6月29日,城南派出所接到群众报案,在市第一医院附近的一家馄饨店里,有一名男子正在捣乱。民警赶到现场后,发现该男子无法正常交流,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信息一概不知,只好将其送到了市救助管理站。“他刚来的时候整个人蓬头垢面的,话也说不清,脾气又很暴躁,根本无法交流。”连夜就把他送到嘉兴市康慈医院进行救治。”
接下来的日子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不断往返于桐乡和嘉兴,只要“陈长生”(站取名)的精神状况好一些,就立即赶到医院和他聊天,挖掘有用信息。同时,工作人员还给他拍了照片,通过人像识别系统发现他在2015年3月曾到救助站接受过救助。消息令大家为之一振,连忙调出了当年的救助档案,查到“陈长生”的家乡在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但是,因为“陈长生”当年是自愿离站的,没有身份证号码,这个地址信息并没有得到核实,让寻亲甄别工作陷入另一个困难。
于是,工作人员分头赶往当年将“陈长生”送到救助站的建设派出所和此次的城南派出所,想要确认他的户籍信息,可两边的派出所反馈都是“查无此人”。无奈之下,工作人员采取“倒推法”寻亲,不放弃,不管这个地址是否真实,与毕节地区救助站取得联系,希望通过当地来协查“陈长生”的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8月下旬,通过市、县、镇、村层层确认,终于核实确定了“陈长生”的身份信息。
“近年来,通过借助互联网,市救助管理站一直致力于帮助长期滞留人员找寻家人,除在媒体刊登寻亲公告外,还综合运用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救助寻亲网站、今日头条寻亲栏目、公安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打拐DNA信息库等资源,建立快速、长效化的身份查询和寻亲机制,以尽快确认流浪人员的身份,早日帮助他们找到亲人。自2018年底启动的全国救助信息系统“人像识别”技术以来,通过该寻亲方式先后为3名滞留人员找到家。